第一是品类繁多。
行业是具有高度的多样性,非常难掌握。但是投资和创业的机会非常多,每一个细分品类都有它的机会,每一个好像都不大。但是那个点都不错,可以活得挺好。分类也很分散,有大设备,小设备,耗材有高耗、低耗,医用器械,家用器械等等,诊断,治疗类,分类本身就很多,运营环节也很多。每一个机会都比较多,但是比较散。
第二是增长高,利润好。
虽然说药的毛利会更高,但是药的研发投入非常高,要看怎么算生产成本,而且药品的失败风险也很高,沉默成本很高。医疗器械如果是这个行业里面做过的,拿着核心技术出来的,这个失败的几率是比较低的,剩下的只是拿证的速度和后面的市场情况。所以增长很高,设备类的5成以上的毛利是很正常的,有的可能会更高。高质耗材基本上是80%以上的毛利,做不到就别干了。
但是他们的单个品种很容易碰到天花板,器械单个品类能够做到1亿以上的就很好了。能做到10亿的就非常厉害了,单品种像心脏支架、骨科的钢板都是比较大的。
第三是品牌营销的影响力是明显强于新技术的。
因为这里有一个特点,这和医生的话语权有关,我们会发现招标,药一招,药价就受压力,而器械怎么控,招标价都很难下来。因为和医生的使用习惯不一样。同样的一个化合物我可以替换它,但是如果同样一个器械你敢替换它,在美国的话医生就要骂死这个医院。在中国虽然没有这么强势,但是也有类似的情况,医生的话语权很强,而且这也有一定的合理性,因为一个医生用惯了一个器械,他熟手了,效果就是好。要他换一个器械,就是不顺手,用起来效果就没那么好,还得重新学习。所以对品牌营销要求很高,所以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来来去去就是那20家大公司在玩,有它们的道理,因为它们的品牌营销各方面已经建立在那里了。
第四是投资周期短,资金需求量较小,风险相对比较低,尤其对头三张有效的证。
但是也是一样,大家都面临着天花板比较明显,如果你上不了市或者是卖不掉,对风投来说也是亏钱的,所以我个人认为头三张证是非常重要的,如果是你做不到进入第一梯队,我个人认为投资价值就要仔细考虑了。
第五是在技术创新上比较偏重于成熟工业技术的医学转化,很少有单纯的技术颠覆性的产品。
比如说强生,它自己没有做什么创新,大部分是买回来的。真正创新的是小公司,比如说达芬奇,波科等等,但是即使是达芬奇和波科介入的都是成熟工业技术,是几十年验证很多了,很少说从来没有听过这个技术拿过来给人体用的,这和伦理有违,所以基本上看到器械,你是可以预期的。
最后是公司的成功还不纯粹是产品,涉及到研发、生产,生产里面还有很多,包括Market
Access,包括CFDA注册、招标、物价、社保等等,这些东西在欧美包括中国都有专门的公司做,国内公司也在请商务人员做招标等等,非常重要,不是产品做出来了做得好就行了,不是这样一回事。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技术人员从海外回来创业,都很拽,拽到后面头就低下来了,就是这个道理。
还有包括营销,孵化,投资并购等等,因为你既然单个品类的天花板比较明显,要扩张,靠自己做是很难的,应该是选择一个专科领域,包括并购合作等等,把它发展起来,这是比较现实的。
第六是对器械的公司,我个人认为是更看企业家的,更看人。
这个企业家如果是优秀的,他成功的几率就比较高,做大的几率就比较高。如果光看产品,并购机会是比较高的,但是估值是不一样的。而且器械对团队的运营能力要求也比较高,对投资人的产业经验要求也比较高,既要看懂生物医学工程的一些东西,也要看这个团队,要看人。你还得看它的品类,常说隔行如隔山,做消化的看做外科的就是一头雾水,做耗材的看设备也是差别很大的。所以里面的门槛和药的门槛不是太一样。